章太炎之所以在政治上同情资产阶级改良派,以至在自己的论著中渗附了某些今文学说,这是因为甲午战后,外侮频仍,国势浸衰,康有为等提出救亡图强,代表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赋有进步意义。章太炎对康、梁的同情,主要是对这种政治主张的同情,从挽救民族危亡、进行变法图强来说,他们这时的政治主张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是,章太炎和康有为等毕竟不是同隶一个学派,他赞助康、梁,也只是由于时代的特点,而不意味学术思想上的混一。他同意康、梁改革的主张,并不能证明他们政治上的完全一致;而学术对立中产生的理论差异,又每易导致他们政治上的某种分野。今文经说的“诡诞”“恣肆”,毕竟与“朴学”殊科,“论及学派,辄如冰炭”,“然古今文经说,余始终不能与彼合也”[4]。尽管如此,他们之间的争论,每每基于学术领域上的理论争论,且未公开决裂;对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变法主张,又多赞同,并且延伸到“政变”以后[5]:还是主要从政治上着眼。章太炎怀疑的是“改制”的夸诞外衣,而赞同的则是“改制”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基于后者,他和康、梁暂未分裂;基于前者,跟随社会历史的发展,他和康、梁终告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