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4月14日晚11点40分,号称永不沉没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大约在41°43'55.66"N 49°56'45.02"W附近),两小时四十分钟后,4月15日凌晨2点20分沉没。为了那泡在水中给孩子讲故事的母亲、为了在船倾覆时面对人群布道的牧师、为了海水冲进船舱时虽面露惊恐但保持着风度的绅士、为了躺在床上紧紧拥抱在一起老夫妻、为了坚持演奏的乐队、为了站在时钟前与大船一起沉没的设计师、为了因向人群开枪而自杀的大副、为了站在驾驶室独自面对死亡的老船长......以及那长眠于冰海的1523条曾经鲜活的生命。 直接以这起海难作为背景的电影很多,为了恶补关于这起海难的电影,疯狂地四外搜索,除了纪录片之外,最早以泰坦尼克号为背景的电影是1915年导演Pier Angelo Mazzolotti拍摄的默片《泰坦尼克》(意大利)。其它较出名的版本有:1943年导演Werner Klingler和Herbert Selpin拍摄的《泰坦尼克》(德国);1996年,导演罗伯特.里伯曼拍摄的电影《泰坦尼克》(美国);1997年,导演比格斯.鲁纳拍摄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上的女佣》(法国);2012年IVT版《泰坦尼克号》。这些电影从不同的叙事角度讲述了发生在那个恐怖夜晚的故事,讲述了不同的人与那艘号称永不沉没的大船之间的各种联系,还有,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真挚、虚伪、脆弱、坚强等等矛盾而真实的情绪。在所有关于泰坦尼克号的电影中,最为人所熟知也是最为成功的一部当属1997年,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拍摄的《泰坦尼克号》,一部翻拍自1958年英国导演罗伊沃德贝克拍摄的教科书式经典《冰海沉船》的经典电影。 《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改编自美国著名历史研究专家沃尔特.劳德的同名小说,单纯地就视觉效果而言,拍摄于1958年《冰海沉船》当然不可能与《泰坦尼克号》相比,由于电影技术的限制,《冰海沉船》并不能准确地还原大船沉没时的场景,在泰坦尼克号遗骸被发现之前(1985年),关于大船是整体沉没还是断成两截一直存在着争议,限于当时的拍摄条件,导演选择了拍摄起来相对比较容易的整体沉没一说,现在看起来有些简陋的场景在当时也算得上是豪华巨制了吧? 42年之后,一部翻拍自《冰海沉船》的好莱坞电影会引发了一场空前绝后的观映热潮,这就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 这两部以泰坦尼克号灾难为背景电影都堪称影史经典,很难说孰优孰劣,两部巨作都尽力还原大船堪称空前的华丽和精致,那个著名巴黎咖啡馆和头等舱大楼梯在电影中都得到了准确的复原。在那个绝美的舞台上,一个个生动鲜明、个性真实的乘客向观众展示着那幕发生在难忘的夜晚的人间惨剧。与《泰坦尼克号》相比,《冰海沉船》更像一部纪录片,电影自火车上一场关于泰坦尼克的争论开始,处处显示着英国人作为日不落帝国子民的最后一点虚荣的优越感。 电影节奏舒缓,电影中几乎没有出现戏剧化因素,多点叙述以点及面地试图沉船全过程每一个细节与因素。《泰坦尼克号》以打捞沉船开始,由已经年过100的罗丝来讲述整个事件,这条赚足了观众眼泪浪漫而凄美的爱情主线——富家女与穷画家的虚构情节不仅为电影提供了男女主角,更为各个角色之间建立了一种关联,特别是头等舱与三等舱之间的不同人群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正是《冰海沉船》中所缺少的。 《冰海沉船》中所有的角色几乎都是一晃而过,但重点却是放到了头等舱中的贵族身上,在重头戏沉船场景中,处处透露着一种英国式的绅士风度,男人们主动留下,将生存的希望留给了女人和孩子。《泰坦尼克号》中最重要的许多场景也主要集中在头等舱,但其中并没有那么多的说教与卖弄优雅,阶级之间的差异被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淡化了。 《泰坦尼克号》保留了很多《冰海沉船》中的细节,三等舱中的苏格兰舞蹈、冰山碎片乘客们被当成足球在甲板上踢来踢去等等,而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头等舱与三等舱之间的阶级对比等等几乎没有做出任何改动。整部电影将所有讲故事的精力都放在了男女主角的故事与他们所见所闻之上,关于泰坦尼克报务员的情节被完全删除,就在出事地点18海里之外加利福尼亚号与第一个赶到灾难现场卡帕西亚号的相关情节被删除,大船启航前人们与亲人告别的场面与灾难发生之后的善后处理情节也不见踪影。时空的转换、浪漫的故事、地狱式的灾难,卡梅隆的处理方式让电影情节更集中,电影处处洋溢着一种激情,剧情每推进一步都充满了意外,观众几乎没有时间左右其它。 举报/反馈